爱心不容浪费与践踏
2008年5月12日,四川省汶川县发生7.8级强烈地震,2万多个鲜活的生命成了遇难者名单上无情叠加的数字。逝者已矣,然而还有1.4万余人深埋废墟生死不明,16万伤者亟需得到救治,他们大多受的是外伤,在抢救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血液和血浆。为此,在有关单位和部门的倡议以及心系灾区的热心人士自发组织下,中华大地爱心涌动,各地市民献血热情高涨。据报载,5月13日至16日,4天内我市报名参与无偿献血的市民就达1000多人(详见《江门日报》2008-5-17日 A02版)。
无偿献血本身绝对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。对于当前地震灾区的16万伤者来说,多一包血液无疑多了一分延续生命的希望,然而,在此之前,市民主动参与无偿献血的热情似乎没有这么高涨。虽然近年来,全国各地大力倡导和推行无偿献血,各地医疗用血中无偿献血所占比例正逐步上升,但血资源紧缺、多个血型奇缺的问题依然存在,特别是一些大城市,近年频频发生“血荒”。不过据笔者了解,5月13日至16日4天内,我市参与无偿献血的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,增长了2-4倍。这是一个可喜的改变,或者说,一场震灾唤醒了国民们守望相助的意识。
可惜的是,由于血液保存时间有限,全国多个地方血库暂时趋于饱和,而目前通往灾区的道路又不太畅通,有太多的血液不能及时运往灾区。临床用血量与献血量之间失去了平衡,一旦库存的血液过了有效期,势必会出现浪费,因此,笔者认为,各地血液中心应该统一调度、合理利用、避免浪费。首先,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,全国各省市、地区的血液中心之间要加强沟通与交流,在当前尽量确保灾区用血充足的前提下,可以尝试跨地区的互通有无;其次,对于血库已经饱和的采血点可以暂停现场采血,如我市中心血站建议:“市民可先填表预约登记,血站有需求时再与献血者取得联系”就是不错的做法;再次,继续完善血液使用监管机制,例如采血单位是不是能够效仿政务公开的做法,将用血明细透明化、公开化;最后,希望市民们的热心与爱心能够用在最需要的人身上。根据《献血法》有关规定:无偿献血的血液必须用于临床,不得买卖。市民热心参与无偿献血,是想让最需要的人得到帮助,而不想成了某些中饱私囊者压榨的工具,无偿献血者的爱心不能浪费,更不容践踏!